北京中航嘉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/Beijing JCCA Tech Co.,Ltd(以下简称“中航嘉城”)于2013年5月份成立。中航嘉城立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科技领域,着眼于IT服务、软件开发、系统集成等业务,专注于信息系统服务方向,实现国家利益与企业价值的长足发展。公司成立后活跃于航天、铁路、电信运营商、政府、流通等领域,为相关行业的信息建设和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,同时得到客户认可和好评。
隨著國家建設重點的明確,確定了互聯網和鐵路行業的高速發展的態勢。公司于2014年初完成業務整合與股改。公司將經營目標鎖定在快速成長的鐵路行業、流通行業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。依托自身的技術優勢整合國內外的信息資源,爲鐵路、流通等相關客戶提供信息化服務和解決方案。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完善的服務體系,真正做到了爲客戶排憂解難,樹立了優質的企業形象;與用戶的業務接軌,爲行業的用戶提供專業軟硬件産品研制和推廣;通過與國內外近50家IT廠商合作,搭建了完整的技術體系支撐和渠道保證,並成爲許多國際頂級IT廠商在中國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。中航嘉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完整的IT服務價值鏈,涉及IT規劃咨詢、IT基礎設施系統集成、解決方案設計與實施、應用軟件設計及開發、IT系統運維外包、IT分銷和維保等領域,爲客戶提供端到端的整合IT服務。
企業目標:以行業用戶爲本,成長爲專業的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。
企業業務:專業的集成、運維服務、解決方案、應用系統研發,可爲交通、制造、及流通等行業用戶核心業務提供有力支持和有效保障。
企業精神:鼓勵成員勇于創新,團隊協作、誠實互信、自信果敢。
企業善用的思維方式:以客戶爲中心,樹人、共贏、合作、辯證。
在專業産品開發方面,公司的軟硬件研發團隊結合用戶的第一手生産現場需求,配合有豐富的開發經驗和行業知識爲用戶量身定做。目前公司開發的行業應用産品有:數據中心運維管理系統;移動巡修監測安全指揮系統等。在移動互聯網、需求管理、設計建模、軟件開發、配置管理、過程管理、軟硬件測試等方面形成了成熟的體系。
伴隨新技術的發展和推廣,除了傳統系統集成外,我們在數據備份遷移、高性能運算、虛擬化及企業雲等等更多方面爲用戶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。憑借雄厚的實力和豐富的經驗,公司吸納了大批國內外主流廠商CISCO、華爲、ORACLE、VMware、IBM、聯想認證工程師,與各個廠商深度合作,在用戶層面專業化落地。已經形成自己的專業解決方案團隊。
IT运行维护服务对用户的业务安全至关重要,我们具备覆盖全国的技术服务网络,拥有众多在运维保修方面经验丰富且熟悉数据库、中间件、 通用主机、网络安全等专业人才,完备的备件供应体系,能够为客户提供7*24小时一站式支撑服务。
本产品作为一款先进的电子巡检系统,集成了全球卫星定 位技术、GIS地理信息技术、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,可实现对广域或区域线路及设备的巡查,以保证线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;巡检人员持有移动终端(智能手机),通过记录实时位置以保存运行轨迹,作为巡检工作的有效依据。公司针对目前铁路行业设备维护、室外巡检人员考核难度大等问题,研究开发出本产品,作为一款先进的电子巡检系统,集成了全球卫星定位技术、GIS地理信息技术、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,可实现对广域或区域线路及设备的巡查,以保证线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; 巡检人员持有移动终端(智能手机),通过记录实时位置以保存运行轨迹,作为巡检工作的有效依据。
産品的應用,將切實提高線路常規巡檢安全和效率,降低人力成本,提高管理水平,對行業信息化建設和安全運輸起到極大的作用:
首先,巡檢工作管理自動化。巡檢員通過手持移動終端按計劃巡檢設備,其上傳的巡檢結果數據,通過計算機統計報表呈現;
其次、巡檢記錄無紙化。巡檢人員無須填寫各種巡檢表格,系統自動記錄的巡檢人員、設備信息,按用戶要求可進行查詢、打印報表;
第三、巡視內容專家庫化:移動巡檢終端是一個便攜式專家庫,系統自動提示巡視條目,無需巡檢人員記憶繁瑣複雜的條目而專注于設備的運行狀況檢查。
第四、巡视到位监督自动化:系统围绕以设备监测为中心,改变了传统的以人员到位管理为中心的模式,但依然支持人员到位监测,以方便 进行漏检检查。
鐵路信號集中網管平台:本産品是對網絡設備性能及狀態進行實時監測、真實反映設備運行質量的管理平台。涵蓋網絡、服務器、3D機房、中間件、數據庫、資産、運維等管理,旨在能夠全面掌握電務網絡設備的運行狀況,及時發現設備及網絡隱患,消除故障,爲運維人員提供全面可靠的,可視化維護管理平台。
本産品采用了拓撲自動發現技術、無代理采集技術和跨平台、可擴展性技術。
首先,能夠快速定位故障設備位置,有效提高故障處理效率;
其次,實時監測設備性能,對存在故障隱患設備及時告警,有效避免故障的發生;
第三、大大減輕人工巡檢、故障排查等工作量;
第四、爲網絡故障排查提供依據,其診斷工具模塊幫助運維人員提高了作業效率;
第五、能夠全面管理機房在用及備用設備,提供集中化、可視化管理,爲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創造條件。